来源:中国经营报
进入7月,城投上半年工作收官。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“控增量,化存量”是上半年城投工作的主题,加之监管环境趋于“紧平衡”,区域之间的城投分化趋势仍在持续,如何挖掘新的机遇成为城投下半场发展的关键。
Wind显示,2022年上半年,城投债发行审核仍较严格,融资环境整体仍维持收紧态势。城投债合计发行2.64万亿元,同比下降7%,净融资9379亿元,同比下降21%。资金端方面,市场流动性保持相对合理充裕,且投资者仍青睐于城投债,城投债融资成本总体有所下降,二级交易利差也呈收窄态势。
中证鹏元城投评级部资深分析师范俊根认为,自去年以来,城投公司融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,以规范城投公司融资,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虽然城投债供给端受审批政策影响较大,但是,城投作为基建的重要参与主体,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,下半年城投公司合理融资需求总体有所保障,但不增隐性债务是红线。
“控增量,化存量”
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2年1月至5月,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4.62万亿元,同比下降8.9%,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2.05万亿元,同比下降27.6%,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.86万亿元,同比下降28.7%。范俊根认为,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也有所加大,城投公司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或受到一定的影响。
中证鹏元城投评级部资深分析师高爽认为,随着多项隐性债务化解措施的持续推进,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逐步缓释,风险总体可控。今年财政部通报多起隐性债务化债不实、新增隐性债务的案例,对地方上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以及切实化解隐性债务敲响了警钟。在化债方式上,2021年以来,发行募集资金用途为“偿还存量债务”的再融资债券的省份不断增多,纳入隐性债务化解试点的范围也在扩大。此外,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,稳步推进隐性债务清零,中央也提出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,主要包括遏制增量、开好前门、化解存量、强化问责、平台转型等方面,也为后续隐性债务的化解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方针。
在诸多采访对象看来,今年上半年,“控增量、化存量”仍是城投重点。对此,城投应该如何把握融资机会?范俊根建议,今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提前,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占全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的比例达93.3%,其中新增专项债中有部分比例由城投公司承接。对于城投而言,获得专项债资金可减小公司的项目建设支出压力,后续仍应积极争取专项债额度。
如何角力下半场?
有业内人士认为,下半年城投债融资或将是“总量减少、结构优化”的思路。
记者注意到,今年5月6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,目标到2025年,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。
而在经营端,范俊根认为,近年来城投公司的监管日趋严格,各项政策陆续出台,以加快剥离城投公司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城投公司举债机制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转型,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吉林等多个省份也相继发文响应。
范俊根举例说,目前城投公司转型仍主要以业务转型居多,“实质”转型对区域资源禀赋要求高,已成功转型的城投公司不多,目前城投转型的方向为城市公共产品服务商,如上海城投集团、南京城建等;综合性园区服务运营商,如苏州工业园、张江集团等;区域性房地产开发商,如上海陆家嘴集团、苏高新等。
范俊根建议,对于城投公司转型的关键点首先明确城投公司地位,如对区域内城投公司进行整合,将“政府支持”集中;其次需有强力的外部支持,谋求政府优质资产、资源、业务的支持,推动资产有效整合;同时积极谋划公司业务发展布局,提升自身业务造血能力,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,提升组织管控能力等。但从成功转型的案例来看,城投转型对区域经济及融资环境、资源禀赋要求较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