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报道 | 一季度社融开局良好 银行加码助力实体经济

来源 I 中国经营报

        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,人民币贷款增加9.46万亿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12.93万亿元,均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。

        社融数据保持增长的背后,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冲刺“开门红”。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,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银行信贷投放持续增加,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,推动了社融规模的增长。

        受访人士表示,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,社融数据还将保持良好态势。下一步,银行一方面要重点支持传统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,另一方面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支持符合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导向的重点企业。

        社会融资需求有所放缓

        关于一季度社融数据,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介绍,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2.93万亿元,同比少1.61万亿元,这主要是受上年高基数的影响。从历史同期看,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量仍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。从结构上看,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:

        一是信贷投放节奏平稳,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保持合理增长。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.11万亿元,比2023年同期低1.59万亿元,但比2022年同期高7730亿元。

        二是政府债券融资保持合理规模。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.36万亿元,虽然同比有所少增,但是与2020—2023年同期均值相比基本持平。

        三是企业债券融资有所增长。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1.12万亿元,同比多了2551亿元。

        四是表外融资中信托贷款、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。一季度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增加1983亿元和5500亿元,同比分别多增2024亿元和814亿元。

        王鹏向记者分析,一季度社融数据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,反映了我国经济逐步恢复,市场信心得到提振;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,央行通过降准、降息等手段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,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,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,刺激经济增长,进一步拉动了社融规模的增长;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银行信贷投放持续增加,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,推动了社融规模的增长。

        值得注意的是,一季度社融数据中,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,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。对此,《上海财经大学202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《报告》”)指出,尽管银行信贷供给整体保持中性,但仍有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未能通过银行渠道得到充分满足,从而导致这些需求转向债券市场,进而推动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增长。

       “当前社会融资需求短期有所放缓,中长期随着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以及支持政策逐步落地显效,宽信用过程有望进一步加快。”《报告》认为,展望未来,在宏观政策发力、预期回暖等因素带动下,经济内生动力有望持续修复,这将对企业和居民信心带来支撑,金融数据有望保持良好态势。一方面,二季度专项债发行有望加快,特别国债也有望开始发行,政府债券将成为二季度社会融资的重要支撑。另一方面,央行强调加快对新质生产力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、“市场+保障”的住房供应体系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,促使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望企稳。此外,随着国家财政刺激加码,企业中长期贷款融资需求有望保持提升。

        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

        记者注意到,多家银行2024年一季度信贷实现“开门红”。比如,杭州银行(600926.SH)发布报告显示,一季度贷款规模增量637亿元,同比多增155亿元,“开门红”表现较好,主要是由对公贷款贡献。

        在政策推动下,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,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,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。

        在融资成本方面,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,3月份新发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.75%,比上月低1个基点,比上年同期低22个基点;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.71%,比上月低15个基点,比上年同期低46个基点,均处于历史低位。

       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分析,当前实体经济有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,流动性合理充裕下有效融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,同时政策引导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,实体融资成本也在降低,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的企业或者民企、中小微企业等的融资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。不过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背景下,资产投资回报率也在逐步下降;另外,居民和企业债务杠杆率较高,继续融资加杠杆的空间较少,也限制了实体融资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 从数据来看,中信建投金融团队指出,相较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,信贷投放结构仍然保持“对公稳、零售弱”的趋势。尽管对公信贷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少增,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,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弱。零售信贷增量仍相对偏弱,在居民收入水平未见明显改善的情况下,零售贷款有效需求仍有待恢复。

        对此,《报告》分析,居民短期贷款需求主要受春节效应的影响,短期贷款的修复仍然受“就业—收入—消费”循环恢复偏弱的制约,居民消费对信贷融资需求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。在居民长期贷款方面,由于3月份在楼市小阳春不及往年,反映居民对于房地产投资持谨慎态度,导致房地产销售偏弱,进而拖累居民中长期贷款规模。

       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,中国人民银行已成立信贷市场司,牵头推进做好“五篇大文章”工作。下一步,将从政策框架、激励约束、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。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,推动形成“1(总体制度设计)+5(‘五篇大文章’的各自举措)”政策体系 ;二是通过激励机制,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;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发挥组织、管理和技术优势,应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手段,增强服务科技、绿色、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水平,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和普惠性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服务模式。

        那么,下一步银行将有哪些工作重点?李席丰认为,银行要更好支持实体经济,一方面要重点支持传统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,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及时给优质房企和“保交楼”项目输血,尽量减缓房地产调整的速度,同时着力推动“保交付”,稳定社会预期;另一方面是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,加快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方向,支持符合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导向的重点企业,比如人工智能、半导体等行业,以及今年国家重点推动的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涉及的行业领域。

       “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,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值得关注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,先进制造业、智能制造等领域也将是信贷投放的重点。”王鹏说。

        从银行方面来看,平安银行(000001.SZ)推出《关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若干措施(2024)》,提出将持续优化行业布局,重点聚焦新兴产业。推动新制造、新能源、新生活等新兴产业;提升实体经济客户经营能力,加大制造、绿色、科技金融、涉农等领域推动,以客户为中心定制化打造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,创新产品模式;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力度,拓宽客群经营广度,发挥二级分行、县域支行的辐射能力;构建科技金融经营体系,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;主动让利实体,深化制造业、民营企业、小微客户经营,给予利率优惠、灵活还款等优客政策倾斜,降低客户融资成本,减轻还款压力。